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

单克隆抗体实验公司的步骤有哪些?

日期:2025-01-03 13:30:44

单克隆抗体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:
1、免疫动物
    选择动物:一般选用 6-8 周龄雌性 Balb/c 小鼠,因为其遗传背景清晰,免疫反应较为稳定,且与常用的骨髓瘤细胞系在组织相容性上匹配较好,有利于后续的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细胞的生长。
    免疫方案制定:根据抗原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。对于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的情况,通常要加佐剂,如福氏完全佐剂和福氏不完全佐剂。初次免疫时,一般每只小鼠注射 50μg 抗原加福氏完全佐剂,皮下多点注射,间隔 3 周左右;第二次免疫,剂量和途径同上,但使用福氏不完全佐剂;第三次免疫,剂量不变,不加佐剂,腹腔注射,7 天后采血测其效价;加强免疫,剂量 50μg,腹腔注射,3 天后取脾融合。
 
\

2、细胞融合
准备细胞:
    骨髓瘤细胞:在融合前 48-36 小时,将骨髓瘤细胞扩大培养。融合当天,收集细胞,离心洗涤后重悬,进行活细胞计数备用。常用的骨髓瘤细胞系有 SP2/0 等。
    脾细胞:取已经免疫的 Balb/c 小鼠,通过颈脱位致死,浸泡于 75% 酒精中消毒后,无菌操作取出脾脏,在平皿内挤压研磨,制备脾细胞悬液,计数备用。
    融合操作:将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,通常为 1:5-1:10,加入促融合剂聚乙二醇(PEG)。在 PEG 作用下,各种淋巴细胞可与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,形成杂交瘤细胞。

3、选择性培养
    培养基选择:一般采用 HAT 选择性培养基。在 HAT 培养基中,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因缺乏次黄嘌呤 - 鸟嘌呤 - 磷酸核糖转移酶,不能利用补救途径合成 DNA 而死亡;未融合的淋巴细胞虽具有该酶,但本身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也逐渐死亡。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由于从脾细胞获得了次黄嘌呤 - 鸟嘌呤 - 磷酸核糖转移酶,并具有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的特性,因此能在 HAT 培养基中存活和增殖。
    培养条件:将融合后的细胞悬液分装到 96 孔细胞培养板中,每孔 100μl,然后将培养板置 37℃,5% CO₂培养箱内培养。6 小时后补加选择培养基,每孔 50μl,3 天后用选择培养基半换液,经常观察杂交瘤细胞生长情况。
 
4、杂交瘤阳性克隆的筛选与克隆化
    筛选方法:通常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。采用灵敏、快速、特异的免疫学方法,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等,筛选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。
    克隆化培养:将筛选出的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扩增,可采用有限稀释法或软琼脂平板法等。经过全面鉴定其所分泌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型、亚类、特异性、亲和力、识别抗原的表位及其分子量后,及时进行冻存。
 
5、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
    体内诱生法:取 Balb/c 小鼠,首先腹腔注射 0.5ml 液体石蜡或降植烷进行预处理。1-2 周后,腹腔内接种杂交瘤细胞。杂交瘤细胞在小鼠腹腔内增殖,并产生和分泌单克隆抗体。约 1-2 周后,可见小鼠腹部膨大,用注射器抽取腹水,即可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。
    体外培养法:将杂交瘤细胞置于培养瓶或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培养。在培养过程中,杂交瘤细胞产生并分泌单克隆抗体,收集培养上清液,离心去除细胞及其碎片,即可获得所需要的单克隆抗体。但这种方法产生的抗体量相对有限。
 
6、单克隆抗体的鉴定
    抗体特异性鉴定:采用 ELISA、免疫印迹、免疫组化等方法,检测单克隆抗体与目标抗原的特异性结合能力,确保其只与目的抗原反应,而不与其他无关抗原交叉反应。
抗体亲和力鉴定: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、生物膜层干涉技术等方法,测定单克隆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常数,评估其结合的紧密程度和稳定性。
    抗体效价测定:采用 ELISA 等方法,测定单克隆抗体的效价,即抗体的浓度或活性水平,以确定其在实验或应用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。
    抗体亚型鉴定:采用 ELISA、免疫印迹等方法,确定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和亚类,如 IgG、IgM、IgA 等及其亚型,了解其结构和功能特性。